《伯遠帖》王 ,紙本,行書,五行47字,縱25.1cm,橫17.2cm。
釋文︰“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游。始獲此出,意不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作者簡介︰
王簡介︰字元琳,小字法護。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東晉王氏一族。祖父王導、父王恰均精通書法,“書聖”王羲之是他的堂叔。在這等環境下成長的王,他的墨跡自然是倍受重視,何況他的《伯遠帖》是東晉時十分難得的名人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的真跡,一直被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伯遠帖》簡介︰
《伯遠帖》是王問候親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通篇用筆精熟,疏朗飄逸,從平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洞窺到東晉一代的“尚韻”書風,那種追求完美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和當時的社會風尚是有密切關聯的。
董其昌稱之為“尤物”,他在《畫禪室隨筆》中這樣評價《伯遠帖》︰“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的確,《伯遠帖》為我們提供了“直入晉室”,“書追二王”之途徑,它的筆法、結體與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過更瘦硬、開張,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贊雲︰“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
清高宗弘歷把《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筆者按︰後二者非真跡,為描摹本)定為“三希帖”。他還在《伯遠帖》上題跋褒揚,在空白處補繪樹石。然弘歷還以“三希”為名,編刻了大型的法書叢帖,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作品賞析︰
一、用筆︰
(1)抑揚頓挫,鋒稜畢具。此帖是王的真跡,也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作品的唯一真跡,因此,通過學習此帖可“直入晉室”。其用筆自然生動,特點鮮明,絕無描摹之痕。此則放筆直書,鋒稜轉側之間,又各不相同,其轉折爽勁,如“”、“從”、“”等字的捺畫,起筆堅定直入,頓挫明顯,點畫流動,筆跡清晰,富有彈性;“此”字的豎和橫的方折甚至有些刻板,鋒稜盡顯,四個縱向的下筆,筆筆尖起,“從”字的連續幾處的折畫“和而不同”,筆勢奔放,充滿力感;“期”字月部折角處上下錯動,折畫變異,雖為偶然性,但和諧自然。
(2)點畫跳動,節奏明快。這帖的點畫妙盡自然,意趣超逸。點法多為側鋒,似輕描淡寫,全不經意,又恰到好處,如“伯”字的左豎點,“”字左點和右二點,“”字的雙人旁,含蓄之極,還有像“之”、“”、“以”、“”、“”、“別”、“如”、“永”等字,點法變化清新,生動活潑。此帖的線條運動感極為強,節奏明快,下筆多是露鋒直入,以尖筆出之,而收筆多是含而不露,或尖而不刻板,如“遠”字之捺,“群”字之豎,“”、“”等字的末筆,出筆含蓄;“以”、“申”、“別”、“如”、“永”等字則露鋒出筆,尤其是“永”字的所有筆畫皆是“尖入尖出”,點畫跳動,行筆速而疾,線條一波三折,流動飛揚。有的筆畫運筆極速,沉著痛快,毫無輕飄之感,但不鋒芒畢露,筆力內充。
二、結體︰
(1)結體開張,疏密有致。此帖的字形和王羲之的行書“和而不同”,更強調了結體的變化。此帖尤其注重疏密的對比,在獨體字與上下結體中體態修長,結密無間,有清瘦之感,這種處理效果與王羲之行書相似,但這並不是書者的精彩之處。其可貴之處在于左右結體的匠心獨運,運用疏密的變化產生開張之體勢,左右拉開,有意識形成或相背或相向的結體,並增加左右間的呼應關系,顧盼照應,使他們之間的留白處與左右兩部分形成強烈對比,甚至可以將左右結的體視為左中右的結構,左右為實,中間為虛,虛實一體,“計白當黑”,形散神聚,意態生動,如“伯”、“”、“情”、“以”、“”、“如”、“昨”、“隔”、“相”等字結體開張的,其結體之所以具有如此開張之勢,與其局部的緊密有關,其密處不透風,但筆跡清晰,如“頓”、“勝”、“優”、“獲”等字筆筆緊密,整體開張。
(2)欹側取勢,動靜結合。《伯遠帖》是晉人尚韻的代表,董其昌跋中有“書瀟灑古淡”之句,從中可體會到“韻”的含義。在此帖中,其“古淡”更在于一種美的和諧,是諸多矛盾的集合與統一,因此,其作品極為生動,無一字有擺布之感,筋骨精神,隨其欹正、大小,氣宇融合。欹側的運用是與二王書風“和而不同”之處,這種特點在此帖中已達到極致,使無一字為“正”者,無一字不正者,字字生動,或立或臥,或欹或正,或松或緊,一切皆在左低右高的大基調中變化,美不勝收。
其動和靜的統一也是此帖的一大特點。筆畫之間的構築所形成的角度不同 |